第29章 生辰_画屏美人
海里小说网 > 画屏美人 > 第29章 生辰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9章 生辰

  因是在生辰这日出宫为亡父亡母上香,秋芜难得没像以前一样,问毓芳殿的其他宫女们是否要与她同行。

  其他宫女们都是明事理的,纷纷选择闭口不言。

  她们留在毓芳殿中也不会闲着,那一日,元烨打算早些回来,在殿中替秋芜张罗一桌晚膳,也算是替她庆一庆十八岁的生辰。

  因先前说要送兔子却没送成,只得了一头鹿,还是太子猎来的,元烨一直耿耿于怀,再加上那天又得了她的一个“好”字,这一次打定主意要让她好好过生辰。

  他本不想提前告诉她的,可殿中的宫女太监要偷偷做些什么,几乎不可能瞒过她的眼睛。

  无奈之下,元烨只好在临去的前夕亲自同她解释,又千叮咛万嘱咐,出宫后一定要早些回来。

  秋芜笑着答应了。

  若说心中全然无波,毫不动容,自然是假的。元烨的确将她的生辰放在心上,也不枉她过去一心替他着想,尽职尽责照顾了这么多年。

  可是,这几分动容不足以让她改变心意。

  在元穆安发动宫变的时候,她主动试探他的态度,又为元烨指明了投靠元穆安的这条路,让他能安然度过那两个月的□□。

  尽管元穆安的手下留情,并非都是她的缘故,但她的谋划的确没错。

  她虽不大懂得朝政大事,但她知道元穆安的为人,再经这几个月的反复掂量,已几乎能确定,元穆安需要元烨这个没根基的小皇子来营造兄友弟恭的假象。

  只要他将来不生出不切实际的野心,当一辈子富贵闲人不在话下。

  她自问这些年的兢兢业业,已然足够报答当初容才人的恩情。

  况且,元烨对她的好,算起来,与元穆安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只是他年纪小,又没经历过多少风浪,表现得更直白,更冲动罢了。

  夜里回到屋中,秋芜又拿出存在箱底的那只荷包,将里面的银票一张张平铺开来,整齐叠放在前几日才缝的一件抱腹的内侧衬袋里,再穿到身上试了试。

  抱腹前胸处被她加了两层布料,系带收紧后,伸手摸上去,要格外仔细才能感觉到里头还放了这些银票。

  她穿上外衫,对着铜镜照了照,见果然从头到脚都看不出端倪,这才放心地脱下。

  宫女出宫时,随身携带的物件钱财都要经过检查,她带些路上用的银两自然不碍事,这么多的银票却是不行的。

  将其缝在贴身而穿的抱腹中,才能避开检查。

  剩下那只荷包和里面那块布料,她捧在手里,眼底划过一丝难言的黯然与伤感,犹豫了片刻,到底没有留下,而是重新塞回了箱底,压在其他衣物的最下方。

  第二日一早,秋芜与平日一样早早起来,亲自服侍元烨洗漱用膳,直到将他送出去,又听一屋子的小太监小宫女们贺寿,笑着道谢后,便带上出宫用的令牌,离开毓芳殿,朝宫门行去。

  ……

  东宫承恩殿中,元穆安才从朝会上回来,带着几个还有要事要奏的臣子继续议事。

  说的多半都是北方用兵的事。先前与谢家等周旋僵持过后,他又点了两个与谢家关系较近的世家子弟为低阶校尉。

  一来,是堵这些权贵们的嘴,二来,则是要将他们的矛头引向谢家。

  谢家一家独大,本就已经惹了许多世家眼红,这次正是个加深他们矛盾的好机会。

  此刻,他们正忙着窝里斗。

  元穆安乐得悠闲自在,与这几个臣子们说话时,也显得平易近人。

  其中一人知道他一直关心军中出身普通的将士,见他问起,便提了提上次引他侧目的那个投笔从戎的年轻人。

  “殿下,臣这几日特意让人到军中去打听了消息,得知那位去岁以举子之身投效军中的,乃是荆州人士,姓秦名衔,今年才不过二十一。投军后,将军们看他是文人出身,本只打算让他当个文书先生。可他一腔热血,主动要求上前线与将士们一起拼杀,先前的几次小冲锋中,他已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如今已从个无名小卒升至先锋校尉,许多将士都对他称赞不已。”

  元穆安闻言,越发来了兴致,接着他的话问:“他的举子之身,是从官学中得来的,还是自己应试得来的?”

  照大燕科考的规矩,举人由各州府选拔,来年可赴京参加春闱。

  要获得举人的身份,既可参加州县的考试,也可凭着恩荫、钱财等,到州、县官学中就学,学成后,通过了官学的考试便可。

  二者相较,自然前一种寒门学子更有真才实学。只是,从朝廷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势力错综复杂,把持了大部分官学名额,将寒门学子挤得寸步难行。

  大燕治下三百余州,荆州算得上全国闻名的大州,文人墨客自来不少,若真是规规矩矩应考出来的举子,就更要令人刮目相看了。

  那臣子答:“据臣所知,他出身普通庄户人家,家境贫寒,不曾上过官学,是自己寒窗苦读考取的功名。”

  “寒窗苦读,考取功名,仍能下决心放弃,投身军中,可见其心之诚。”元穆安点头赞了一句,吩咐众人在接下来的大战中,多留心此人的情况。

  众人在承恩殿中又议了片刻,直到过了晌午,人都退下后,元穆安才回清晖殿更衣,预备出宫。

  康成替他套上外出的靴子,又将备好的寿礼奉上:“殿下,外头都已备妥了,老奴方才已让人去昭宁寺看过一回,秋芜姑姑是巳时六刻到的寺中,至今已有小半个时辰,想必等殿下到了酒楼,秋芜姑姑便也到了。”

  “嗯。”元穆安打开康成替他备的寿礼,见是一枚上好的白玉镯,不禁先在脑海里描绘一番她戴上这镯子的样子,因觉的确好看,方道了句“不错”,想了想,又吩咐一句,“也不必催她。”

  他自觉不是苛刻之人,既是生辰,多几分宽容与温存也无妨。

  康成连连应“是”,转头吩咐下去后,便跟着元穆安一道出宫。

  酒楼还是上次城中集市的那家,从兴庆宫过去虽不算太近,但胜在道路宽阔,畅通无阻,很快便到了。

  还不见秋芜的身影,元穆安进了上次那间雅间,坐在窗边一面饮茶、观察外头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一面等着秋芜。

  康成先吩咐人到道口上去等着,一旦看见人了,便赶紧回来知会一声,接着,便取出一道带出来的那份礼,搁在元穆安的手边。

  元穆安瞥了一眼,忽然想起了什么,蹙眉道:“罢了,先收起来吧。待回宫后,你再悄悄着人送到她手上。”

  秋芜是宫女,出入宫廷都要检查随身之物,回宫时忽然多了这只镯子,想必不好解释。

  只是,他说完,又为自己这番曲折的心思而感到诧异。

  他什么时候这么为她考虑了?

  是否还是因为今日是她的生辰?又或者近来召她召得有些频繁,让他的心境有了不易察觉的变化?

  他饮了口茶,有些烦躁地捏了捏眉心,不愿再想这些。

  康成将他的反应看在眼里,心中感慨着太子难得为秋芜这样考虑,却错失了亲自将这份寿礼送给她地机会。面上却不显,自然地将寿礼收了回去。

  元穆安转开视线,重新看向窗外人来人往的长街。

  今日晴好,街上人流涌动,道边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元穆安只看了几眼,便不由自主地抬起头,望向远处高高耸立的昭宁寺浮屠。

  昭宁寺是京中,甚至整个大燕最负盛名的寺庙,乃是前朝一位自龟兹入中原弘扬佛法的高僧弘显在皇室的支持下所建。

  弘显在昭宁寺开坛讲法,设道场译经,使昭宁寺成为名震一时的天下第一寺。此后一二百年里,昭宁寺中又陆陆续续出过好几位名扬天下的高僧,更加让其天下第一寺的名声无可动摇。

  而这一座九级浮屠,又是当年高僧弘显圆寂后,由皇室下令修建,以为其存放舍利子的。

  如今,百余年过去,几经战乱,始终屹立不倒,已成了京中的一大盛景。

  昭宁寺名声大,香火自然也旺盛,每日都有从全城,甚至是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香客们集结成队,等着上香。

  康成见他盯着那浮屠看,便以为他等得不耐烦了,小声解释一句:“殿下,昭宁寺上香不易,秋芜姑姑心诚,又不知殿下在此,多耽误些时候,也是有的。”

  与上次一样,元穆安出宫的事并未提前告诉秋芜。

  毕竟是太子,往来的行迹不能轻易泄露出去。

  元穆安摆手,淡淡道:“罢了,我知道。”

  康成遂上前替他续了新茶,又转头示意海连赶紧派人过去催问。

  虽然殿下说了不必催,可也不能真让他等得太久。

  秋芜一向是个懂事知礼的,若知道太子在等她,定会尽快过来。

  两人在屋中,一个坐着,一个站着,都等得气定神闲。

  然而,漏刻中的水一点一滴积蓄,过了整整两刻,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却始终不见秋芜的身影,就是派出去寻的人,也始终没有消息。

  元穆安开始有些不耐烦。

  他频频望向漏刻,心中渐渐升起几分不安。

  “人呢?”他冷冷望向康成,“难不成还留在寺中吃斋了。”

  康成急得额角冒汗,正要再让人去请,就听见屋外传来干儿子海连带着几分哭腔的声音。

  “殿下,秋芜姑姑……不见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hailiang9.cc。海里小说网手机版:https://m.hailiang9.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